【经典案例】未成年人涉嫌掩隐罪,如何挽救一个孩子的未来?

作者:安徽大森(芜湖)律师事务所 发布时间:2025-05-29 浏览数:40次


“掌握一个少年的命运转折点”



2024年初春,正是草木刚发芽的时候,一份看似轻松、高薪的“兼职”差点改变了小张的一生。

小张在A地某中学读初三,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又不想让家人操心,偶然之下认识了一群社会上的“朋友”,这些“朋友”声称有份来钱的活,能让他改善生活。

法律意识淡薄的小张就这样被所谓“朋友”以“兼职赚生活费”的名义诱骗,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他们转账取钱。

每一次交易他都能拿到几千块钱的“利润”,这些钱让小张第一次体会到自己赚钱贴补生活的获得感。

但好景不长,很快这群社会上的“朋友”就被公安抓获,他们的背后实际是一个诈骗团伙。

案发后,小张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移送审查起诉,公安认定他提供银行卡协助上游犯罪团伙转移资金,涉案金额达10余万元。

小张被移送审查起诉后,检察院给出了缓刑的量刑建议。虽然是缓刑,但案底要留在他的档案里伴随一辈子。

这对于人生才刚刚开始的孩子来说,无疑是足以改变人生的转折点。



“让孩子的人生,重新站在阳光下”


绝望之际,小张的家人找到了邓宏艳律师。

因为一旦起诉,这个孩子不仅将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更可能在档案中留下终身污点。

接下案件也就意味着她需要对这个孩子的未来负责。即使案件复杂、有难度,邓律师仍然甘之如饴。

在介入案件后,她细致梳理着案情细节:从小张平时的表现入手,以他在校日常、生活日常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考试奖状、运动会上拿下的奖牌、同学老师的评价......

她将这些事实证据一一仔细整理,力图证明小张并非是一个不知悔改的“坏孩子”。

为了让这一事实更加具有说服力,邓律师还申请检察机关前往原户籍地青海对小张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他的家庭的确存在困难,想要为家人减轻负担的想法自然也就能够被理解了。

再加上小张作案时还未满18周岁,法律意识淡薄,主观上的犯罪意图不明显,极有可能是遭到同龄人的教唆诱骗才误入歧途。

案发后,小张经公安电话传唤也主动到案,如实供述全部事实,签了《认罪认罚具结书》,并且还积极地退赃退赔。

邓律师结合这些情况,多次和检察院进行沟通,强调其行为主观恶性较小,且未实际分赃,社会危害性显著轻微。


“不要为眼前的诱惑,交出人生主动权”


检察机关最终依法采纳邓宏艳律师的意见,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77条第2款,认定小张犯罪情节轻微,符合酌定不起诉条件,决定不予起诉。


这一份不起诉决定书不仅承载着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关爱,更见证着邓律师如何用专业与情怀,将歧路上的青春引向阳光下。

在如今社会,未成年犯罪问题积弊已久,如何防范?如何对待?如何矫正?这三连问也成为当今社会上未成年人犯罪的症结所在。

但难以解决不代表就应该忽视、放弃对他们的拯救,法律意识淡薄、无法认清法与不法的界限......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而对于犯罪轻微的未成年人来说,法律人手中的天平,既要称量罪与罚的刻度,更要能够承受住青春的重量。